文物資源
關注濟源手機網
濟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是首批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的文物大市。濟源曾為夏朝之都城,春秋戰國時期先為韓都,后為魏之重鎮,自隋朝設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歷史。目前保留已確認不可移動文物有948余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9處?,F有館藏文物30000余件,其中珍貴文物3327件,以出土的漢代釉陶和近現代紙質文物藏品最具地方特色。在我市地上文化遺存中,古代木結構建筑所占比例較大,共計約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190余座600余間,并且許多單體建筑無論是從年代、規模、價值或結構來說,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被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稱為是“中原地區宋、金、元、明、清古代建筑的系列博物館”。
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瀆廟、奉仙觀、大明寺、陽臺宮、軹國故城、柴莊延慶寺塔、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 ?/p>
濟瀆廟
濟瀆廟,坐落在距市區2公里的廟街村北。古時濟水獨流入海,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因祭祀濟瀆神而大興土木,建造此廟,故名曰濟瀆廟?!鸀^廟又名清源祠,創建于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宋元擴建,到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廟宇擴建至400余間,濟瀆廟是四瀆廟中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古建筑群??傮w平面呈“甲”字形,古建筑排列在三條縱中軸線上,形成前有濟瀆廟,后有北海祠,左列御香院,西傍天慶宮的總體格局,占地面積86255平方米。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主要建筑有:清源洞府門:系三間四柱挑山造木牌樓,比例勻稱,為河南明代牌樓建筑之冠;清源門: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懸山式木結構建筑,為明代中期建筑,清代重修;淵德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式木結構建筑,為明代中期建筑;寢宮:重建于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單檐九脊殿式木結構建筑,是河南省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臨淵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廈兩頭造木結構建筑;龍亭:廣深各三間,是一座保留有宋元構件的明代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筑;靈淵閣:位于濟瀆池北岸,面闊小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筑。水亭石橋:坐落濟瀆池上,現存古橋三座,均為單孔弧形拱卷,橋面弧形,券石上鏤刻海馬、異獸,保持了宋元手法;東岸石橋上尚存水亭,面闊小三間,進深四架椽,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筑。斗拱為三踩單下昂,亭內施三架梁,為明末清初建筑;玉皇殿:為天慶宮主體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筑,此殿系清康熙年間重修。
濟瀆池,為濟水東源。池中橫砌石梁,將其分為二池。東池稱龍池,長43.5米,寬23.5米,面積約1022平方米;西池稱小北海,長66.5米,寬42.5米,面積約2826平方米。池內泉水清澈,水涌如珠,殿閣亭臺相映,景物如畫,為珍貴的北方古典園林建筑?! ?/p>
玉簡
廟內古柏參天,郁郁蔥蔥,玉皇殿前之“將軍柏”,高20余米,粗6米許,為漢代栽種,相傳唐初尉遲敬德監修此廟時曾在古柏上掛鞭,五代后周恭帝封它為“將軍柏”?!耙箒砻髟轮︻^動,疑是將軍寶劍光”,即吟此事。此外,廟內現存唐、宋、金、元、明、清碑碣40余通,其中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的《濟源縣創建石橋記》,元延佑元年(1314年)趙孟頫的《投龍簡記》科技藝術價值較高?!稘纯h創建石橋記》拓片1973年曾赴日本展出。2003年清理北海龍池時發現了宋代熙寧元年神宗登基之后,派遣官員祭祀濟水神而投送的玉簡一枚,該玉簡現收藏于濟源博物館,對研究四瀆之一的古濟水及祭祀文化提供了實物依據。近年來,各級政府、文物部門投巨資對濟瀆廟進行科學維修、環境治理、整體規劃,目前濟瀆廟已經成為我市最早開發、最為成熟的文物旅游景區。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年1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p>
奉仙觀
奉仙觀,俗稱荊梁觀,是最古老的道觀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位于市區荊梁北街,蟒河北岸,因祀奉仙人得名。曾名奉仙萬壽宮,元至正二十二年《崇寧葆光大師衛公道行之碑》載:“濟源之奉仙觀,奉仙。面河背濟,左覃懷,右天壇,地形之勝,山川之美具焉……憲宗皇帝時……改觀為宮,以奉仙萬慶名之?!碧拼构霸辏ü叮福的辏┑廊丝字镜绖摻?,為二魯真人修道之所。宋真宗時,道人賀蘭棲真修道于此,《宋史》有傳。歷代多有修葺。
觀內現存古建筑有山門、玉皇殿和三清大殿等。主體建筑三清大殿系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宋道人賀蘭棲真改建。面闊五間,進深七架椽,單檐懸山造,為河南省最古老的三座木結構建筑之一,且木結構純度最大,其用材有“三絕”:一曰“減柱”,八根金柱減去六根,僅留兩根承受著殿頂大部分重量,為古代減柱建造木結構建筑的典型。二曰“荊梁”,系用橫跨兩間的千年荊根、柿木根作梁,長九米,直徑約八十厘米,舉世罕見。故奉仙觀在民間又俗稱荊梁觀。三曰“博風”,板材碩大,用料五立方米。殿前有《大唐宗姓太上老君石像碑》,系建觀時立,李審畿撰文,沮渠智烈書。清葉昌熾在《語石》中贊之曰:“文章宏瞻,書筆遒美,為唐代道家碑碣之冠?!逼渫仄保梗罚衬暝叭毡菊钩?。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p>
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市區南面6公里的軹城鎮,西臨泥溝河。西漢時期,軹城曾兩度封為侯國。大明寺前身是軹侯祭祖的焚修香院。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改建為寺院,名通慧禪院,金末毀于兵燹。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始,前后用三十年時間進行重修,改稱今名。明、清以來,多有修葺。
大明寺,為河南省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依中軸線而建,為三進院落,平面呈正方形,占地2.06萬平方米?,F存古建筑有山門、金剛殿、中佛殿、后佛殿及左右配殿、僧房等共13座計41間。主體建筑中佛殿建于元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殿身方形,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造,殿內平面采用減柱造,建筑純度高,為河南省現存四座元代單體木結構建筑之一。后佛殿為清代重修,單檐懸山造,殿內彩繪保存較好,色澤鮮艷,是研究中原地區古建筑彩繪藝術的寶貴資料。中佛殿月臺兩側有元、明、清碑碣四通。月臺前,有千年梭羅樹一棵,大可三圍,高20余米,枝葉蔽日,狀如華蓋,為河南省現有梭羅樹中最繁茂的一株。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大明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p>
陽臺宮,坐落在濟源市西北30公里的王屋山華蓋峰南麓。北有天壇山,狀若鳳首,山嶺蜿蜒延伸,形似鳳身,南臨九芝嶺,宛如鳳尾,形勝恰似“丹鳳朝陽”,故名陽臺。唐玄宗李隆基崇尚道教,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敕命道教一代宗師司馬承楨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創建宮觀。陽臺宮落成于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隆基御題匾額“寥陽殿”,又令御妹玉真公主進山拜師學道。此舉震動朝野,道風大盛,王屋山遂成道教名山。詩人墨客慕名而來,尋幽探勝,吟詩作賦。大詩人李白、王維等曾與司馬承楨結為“仙宗十友”。陽臺宮原有五樓三閣,五代戰亂,廟宇凋零。自金貞佑二年重整復盛,改觀為宮,歷元、明、清多次修葺。
陽臺宮為王屋山道教“三宮”之一,依山向陽,布局嚴謹,高低錯落有致,為三進院落,中軸線上三清殿(也叫大羅三境殿)居前,玉皇閣座后,旁列廊廡,西有道院,占地6165平方米,現存主要古建筑有:
三清大殿(又名大羅三境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造,系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木結構建筑,尚保留唐宋間遺制和外貌。殿內縱橫成行的三十根方形石柱,通身浮雕道教神話故事,如云龍翔鳳、黃石公、河上公、八仙過海、風雨雷電諸神,以及世俗、雨后農耕等畫面,形象優美,栩栩如生。殿內開花藻井,斗拱層疊,氣勢宏偉,制作精巧,皆為明代藝術珍品。
玉皇閣:廣深各三間,周匝回廊,為三檐三層歇山頂樓閣式建筑,琉璃瓦金碧交輝,熠熠閃光,五踩云龍斗拱,參差層疊,宛如云帶纏繞。高大的重臺之上,外部回廊20根小八角石柱和內部8根高達12米的沖天木柱,承載閣全部重量,此閣系明代遺構,樓頂梁架則系清代重修?;乩仁ㄉ砀〉癖P龍丹鳳、花鳥禽獸、高士羽人,以及“蘇武牧羊”、“飛虎山”、“桃園洞”等人物故事,表現了明代精湛的藝術風格。登樓遠望,山光景色,美不勝收。
大殿前,相傳唐代玉真公主所植的菩提樹,身粗三圍,盤根錯節,枝葉茂盛;宮院內五株檜柏,左右排列,主桿挺拔,枝桿虬曲,蓊蓊郁郁,造形奇特,因生長奇特,有“龍”形柏,“鳳”形柏、“鳥柏”、“人字柏”美稱。大殿月臺上的八鏨大鐵鑊,口徑1.7米,深0.8米,相傳昔日道士貯水防火用;月臺下,石槽長丈余,四面浮雕牡丹花卉,亦系明代遺物。此外,宮內有元、明、清碑碣十余通,記載著道教史料、宮之興衰和明末農民起義軍經由此地的資料。
2006年6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p>
軹國故城遺址
軹國故城遺址,位于濟源市區南約6公里的軹城鎮政府所在地一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軹國故城始建于春秋,西漢至南北朝曾四度為諸侯封地。因何曰“軹”,“軹”的含義有多種,或指車轂,軸孔,或指車軸端部,或指車廂兩側欄木,總之都與古代車輛有關。軹城其名也確源于此。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以陽樊(今濟源市承留鎮曲陽村),賜晉文公,然陽樊之地民眾不服。于是,晉文公率軍圍陽樊。陽樊大夫倉葛率民眾退聚東南二十里,先把戰車排列起來以御敵,繼而筑城,故名“軹城”。軹城周代為東都畿內地(古代王都所在地的千里地面),戰國為軹邑(先屬韓,后屬魏),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先后封李朝、薄昭、李壽、寇贊為軹侯。其間北朝時曾封國,故有“古軹國”之稱。唐貞觀元年(627年),軹縣并入濟源縣。
軹國故城地處古代交通要道,軹關陘為太行八陘之一。據故城廟碑載:“古軹國東接覃懷(今河南武陟西南一帶古稱懷),西連晉地,南臨南山,背靠濟水,以山為屏,以河?(指泥溝河,古名徐溝水)為帶,誠天造地設之區也,’故城城垣南北長1956米,東西寬2088米,面積518萬平方米。城墻遺跡長3751米,其中東、南兩城墻保留較完整,高1—9米,寬6—38米。相傳城有九門九關,現已發現城門遺址七處、水門遺跡兩處。城墻系夯土筑成,含春秋、戰國、西漢諸文化層。城內出土文物豐富,有陶、骨、石、銅、鐵等器物。其中以西漢文帝五銖石錢范、石磨盤和置掛兩用銅熏爐較為珍貴。城內里坊設施較規整,西北部的塔坡傳為宮殿區。
軹城還是戰國著名刺客聶政和漢朝第一大俠郭解的故地,他們的故事廣為傳頌、有口皆碑。至今軹城南邊存有戰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聶政的冢和祠。故城南是古軹國貴族官吏墓葬區——泗澗古墓群,該墓群相繼出土了陶風車、桃都樹、舞樂俑、百花燈等漢代文物精品,是秦漢時期古軹國繁榮富庶的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故城東存有大冢四座,相傳大冢為鐘繇父子墓葬。故城西存有西留養遺址,是古軹國給養輜重倉儲所在地。軹國故城南丘陵地帶有仰韶文化時期的栗樹溝遺址,遺址文化層厚達3—4米,文化內涵豐富,彩陶片俯拾皆是、陶紡輪也多能采集。軹國故城區域所存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對我們研究古代軹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p>
延慶寺舍利塔
延慶寺舍利塔,位于市區西北3公里的延慶寺舊址內。因瀕臨濟水西源——龍潭,故又名龍潭塔。此塔創建來歷:系通慧禪院(大明寺前身)比丘法言積蓄舍利子數十粒,無處傳授,欲謀建塔,未得其所。河陽(即孟縣)念定寺僧教岸得知后,與延慶寺主持省初商議,共濟其事,在此建塔。于是,該塔于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開始興建,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竣工。
延慶寺舍利塔為六面七級樓閣式磚塔,高28.16米,塔基每面寬4米。底層有南北二券門,從南門可入塔心室。塔心室呈六角形,疊澀式收頂,上留六角形小孔,直視塔內項部。從北門向右順梯道盤旋至二層,二層至六層設有梯道和圭形門,每層頂部亦系疊澀式收頂,以承托木構樓板(現已全部脫落)。但是通過通道,可由里向外盤旋而上,直至六層。這種塔內筒狀結構手法,在隋唐以前最普遍,到北宋中葉就不多見了。此塔第七層系實心,不能登臨。塔的每層出檐結構,使用正反疊澀磚層,其上未施平座,整體外輪廓形成拋物線狀,出落極其簡潔古樸。內外壁面嵌砌佛龕雕磚一千余塊,所雕佛像,衣紋流暢,面目清秀,鐫刻精細,造型生動,系仿北魏手法。塔心室內立有宋景佑三年《大宋河陽濟源縣龍潭延慶禪院新修舍利塔記》碑刻一通,馬元穎撰文,郝黯篆額,楊虛已仿王羲之行書書丹,運筆遒勁流暢,頗得王書真諦。其拓片1973年曾在日本展出。
緊臨塔西有泉,曰:“龍潭”,為濟水西源,潭水清瑩澄澈,蟹目翻騰。月夜,潭光塔影,清幽如畫,向稱“龍潭夜月”,為濟源九景之一。
北宋時蜀人陳省華為濟源縣令,見龍潭風物之美,潭水之奇,遂于此建造房舍,命三子讀書其中,其后三子均進士及第,時人遂稱該處為“宋四賢讀書處”,亦稱“四令堂”。
1963年6月20日,延慶寺舍利塔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p>
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
五龍口古代水利設施,古名秦渠。初以枋木為門,故又稱枋口,為我國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濟源市東北16公里的沁河谷口。據《濟源縣志》載:秦統一中國后,開始在此鑿渠灌田,“以枋木為門,以備蓄泄”。東漢時,“修理舊渠以灌公私田疇?!比龂鴷r,河內典農司馬孚表請魏文帝易木為石,改名石門。隋代修建利民渠。唐代河內節度使溫造上奏修復枋口堰,灌溫、濟、沁、武四縣農田五千頃。元代曾開渠修堰,澤之溫、孟、沁、濟、武五縣,名曰:廣濟河。明嘉靖25年至天啟年間,共開鑿利豐渠、廣濟渠、廣惠渠、永利渠、興利渠,形成五龍分水之勢,故稱五龍口,沿續至今。廣濟渠首閘上,開鑿石窟,內置興修水利官員袁應泰等人石像17尊,題額“袁公祠”,石門周圍刻詩題記,保存了明代興修水利工程的重要資料??咔盀槁杜_,永利河渠首閘上,亦開石窟,內雕石像5尊,以紀念明代濟源縣令史公紀言等興修水利之功,題曰:“三公祠”,為清代補建。
太和五年九月,唐代大詩人——河南府尹白居易游枋口題詩贊曰:“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聽人言,今秋入吾手??咨降秳α?,沁水龍蛇走。危蹬上懸泉,澄灣轉枋口……”這里,斷山如削,河水奔流,風景秀麗。入春雪消山瘦,桃花夾岸,游者如入畫圖之中。盛夏,游人至此,煩暑頓消,有秋風送爽之感。故稱“沁口秋風”,為濟源九景之一,向為游覽勝地。
在山川秀美的沁河北岸,依山傍水的地方修建了美麗奢華的沁水公主園,沁水公主園華麗至極、久負盛名,所以漢代以后歷代公主的私人園林泛稱為“沁園”,沁園美景也吸引了古代詩詞文人吟詠和唱,逐漸演繹出了《沁園春》詞牌名,沁水公主園于元代戰火中被毀,現遺址尚存。
二、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盤谷寺、二仙廟、廟街遺址、軹城關帝廟、栗樹溝遺址、沁河谷棧道、聶政冢、引沁渠工程、迎恩宮、靜林寺、西關湯帝廟、南天門、北勛石佛寺、塘石關帝廟、沁園遺址、南姚關帝廟和湯帝廟、清虛宮、東逯寨三皇廟、白鶴堂、西石露頭玉皇廟、報恩寺?! ?/p>
盤谷寺
盤谷寺,位于市區北15公里的太行山南麓,盤谷口畔,東有磨臍山,西有陡崖山,巍峨相峙,懸崖絕壁,山石安固,狀如環城。因寺院建于谷口,故稱盤谷寺。
盤谷寺,創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距今1500余年,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好友李愿辭官往盤谷隱居,韓愈為其送行,并寫下《送李愿歸盤谷序》一文,頓時盤谷寺名聲大噪,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明洪武年間,名僧古峰大和尚主持盤谷寺院,香火極盛,名聞遐邇,豫、晉、皖3?。常岸嘧略旱暮蜕卸紒泶耸芙?,一些達官貴人,善男信女也絡繹不絕前來燒香拜佛。明弘治、正德年間進行了大規模重修,但明末時毀于兵燹。清雍正后歷有修葺,尤以乾隆作《盤谷考證》,欽定盤谷為“名山勝跡”,并親書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后,盤谷寺更加馳名。
盤谷寺依山而建,由南向北拾階而上,為典雅玲瓏的四合院落?,F存古建筑有接官廳、山門、大雄寶殿,鐘鼓樓、東西廊房等,均系清代建筑。寺前有御碑亭,亭內碑刻乾隆皇帝親書的《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和韓愈的七言詩,書法如行云流水,灑脫而凝重。山門外有一小池,曰“秋葉池”,形似一葉,造型別致優美。寺西北有明初建的四面五層密檐式舍利磚塔。東北500米高茶壺龕上,有摩崖石刻乾隆御書《盤谷考證》及“名山勝跡”四個大字。寺南2公里處為李愿墓。寺后谷內有盤石,質地堅細,是雕刻硯臺之上乘原料,古稱盤硯,即現在的天壇硯,為我國四大名硯之一,現代書法家趙樸初曾揮筆題詞:“潤筆增彩,發墨生輝,盤旋盤硯,噴薄風雷?!?/p>
2001年9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p>
二仙廟
二仙廟,又名紫虛元君廟,位于濟源市東北13公里的梨林鎮大許村。據明《重修仙天圣母靜應宮碑銘》載,二仙其人叫魏華存,西晉任城司徒文康公舒、劇陽侯魏陽元之次女,南陽太保掾劉友彥夫人。幼而好道,為百姓仰慕,稱紫虛元君。二仙廟創建于唐,明清均對其進行過增修和修繕。
二仙廟,坐北朝南,南北長111米,東西寬33米,占地3663平方米?,F存建筑依中軸線而建,依次為紫虛元君殿、東配殿、靜應殿及拜殿,共計古建筑四座二十二間。廟內散落碑碣石刻十余通。是一座布局清晰,保存較為完整的中小型古建筑群。
2000年9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p>
東逯寨三皇廟
東逯寨三皇廟位于五龍口鎮東逯寨村北2.5公里太行山支脈鳳凰嶺上。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東西18.4米,南北17.5米?,F有三皇殿、廣生殿、山門、照壁等。三皇殿為主體建筑,為明代單檐歇山式筒拱券仿木結構無梁殿磚石建筑。前檐平板枋雕云龍、鳳凰、云紋、人物、禽獸等圖案。東西稍間平板枋上雕刻“拉弓射獵”、“持叉捕魚”等生活場面,拱眼壁板間雕刻觀音、八仙、蓮花等,檐下為磚制五踩斗拱。廣生殿為硬山筒拱券無梁殿磚石建筑。整個廟寺均就地取材,以鳳凰嶺附近褐色砂石建筑。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崇禎十年(1637年)重修三皇殿。省古建筑專家組組長楊煥成先生對這座很重要的明代道教建筑考察后評價,三皇殿屬典型的中原地區明代中期地方建筑手法“無梁殿式建筑”。檐下斗拱、拱眼壁、大額枋、平板枋、挑檐檁、檐椽、飛椽、角梁、耍頭等磚雕圖案精美,為河南現存明代磚石無梁殿建筑中的孤例,具有重要的建筑藝術價值。該殿的斗拱形制、檁、椽、枋等結構特征均符合中原地區明代中期地方建筑手法的做法,是研究中原地區,特別是研究河南省明代地方建筑手法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較重要的建筑歷史和科學價值,被列入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三皇廟是濟源地區少有的仿木磚石建筑,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2016年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p>
位于濟源市思禮鎮高莊村西北東玉陽山的山凹間。明正德四年(1509年)。依山而建,坐西向東,為明代單檐歇山仿木結構的無梁殿建筑。平面呈方形(邊長5.1米),面闊進深各三間,檐下平板枋、立枋、圓柱頭、挑檐檁及圓飛椽屋檐均為磚制,屋面為灰筒板瓦覆頂。建筑正面置石門兩扇,現佚失,僅存石門額和石連楹。門額題刻“大明正德四年二月”等字樣。殿內為方攢尖疊澀券頂。整體建筑古拙樸實,是濟源地區現存較少的一種古建筑形式。其結構形式及細部做法反映了木結構建筑的基本特征,對研究仿木結構的磚石建筑和拱券技術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16年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p>
聶政冢,位于濟源市區南8公里,軹城鎮泗澗村西北。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聶政,戰國四大刺客之一。魏國軹人,義勇剛強,英烈正直,為報嚴仲子知遇之恩,單人杖劍至韓都(今禹縣),刺殺韓相俠累,后自刮面決眼,剖腹而亡。鄉人為紀念他,在此設冢,俗呼刺客墓?!妒酚洝?、《戰國策》皆有傳。郭沫若曾以此事創作《棠棣之花》劇本。
冢呈圓頂封土,系夯筑而成,殘高11米,周長約90米,占地300余平方米,宋代為方便祭祀,在冢前建聶政祠,俗稱將軍廟?,F只存明代所建享殿,享殿內原有聶政與其老母、姐姐塑像,今已不存,僅存明、清、民國碑碣六通,記述著聶政的事跡和修葺情況。
2008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p>
沁河谷棧道位于沁河谷岸,是曹魏正始五年(244年)司馬懿為從山西調運兵馬糧草而修的峽谷通道,南端起自濟源市東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口,向西北蜿蜒至山西高平縣境,全長約90公里。據《三國志?魏書》載,正始五年,魏國輔政大將軍司馬懿采納鎮西將軍鄧艾的建議,準備進攻吳國,需要從富庶的山西調運大批糧草和兵士到京都洛陽。洛陽、山西之間,有太行山阻隔,惟一可選擇的通道就是沁河河谷。沁河有水,但不能行船。沁河兩岸多數地段都是高聳如削的大山,要沿沁河開辟一條通道,只能在崖壁上鑿孔架木修棧道。
沁河谷棧道濟源境內共有36公里,現存遺跡六處:馬鞍山遺跡、張莊遺跡、司馬懿藏兵洞遺跡、和灘遺跡、石門隧道和紫柏灘遺跡。沁河古棧道是研究古代軍事、交通的重要歷史資料。1983年,濟源市文物工作者完成了對沁河谷棧道的考古調查,當年該項工作被河南省文化廳公布為考古重大發現?! ?/p>
沁園遺址,位于市區東北15公里的化村與留村以南的高崗上。東漢明帝劉莊之女,永平三年(公元60年)被封為沁水公主。據傳,因沁水公主的花園建在此崗上,故名。后為竇憲所奪。唐宰相裴休在園北建化城寺,沁園為寺之花園。金代為官僚游宴之所。
1987年11月,原新鄉地區文物普查工作隊在化村西南2米高的土崗上調查,發現有陶缽、陶甕、石錘、貝殼等殘存遺物,文化層深約1.5米,東西長80米,南北寬40米。接著,又在緊鄰化村的留村東南,發現一高約1米的土崗中有石斧、石鐮、石鏟、石鑿,以及灰陶片、彩陶片、白衣彩陶片等。此遺址系沙壤土質,呈長方形,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80米。1984年11月原濟源縣文物普查組赴上述兩地深入調查,又采集到彩陶缽、罐、灰陶鬲、大口盆、小口尖底瓶等,紋飾多為粗、細繩紋,大方格紋等。從整體看,化村西崗彩陶遺存較為豐富,留村東崗較少,東崗和西崗中間相隔約500余米,地勢平坦,但耕地也發現有彩陶遺存。從東到西共長720米,南北平均寬110米,總面積為7.92萬平方米,系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
2006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p>
軹城關帝廟,位于市區南6公里的軹城鎮東南,泥溝河東岸,與大明寺毗鄰。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關羽,被宋徽宗追封為“忠惠公”和“義勇武安王”,興建“關帝廟”,供奉祭祀,后佛教將關羽神化,尊“關”為“帝”,故更名為“關帝廟”。該廟創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157年)重修,清又有修葺。
廟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現存古建筑有山門、拜殿、關帝廟及西配殿,占地約1050平方米。關帝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懸山造。為明代早期建筑,有一定的歷史和科學價值。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懸山造,為河南省純度較高的明代建筑。
1986年,對山門進行了修葺。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p>
靜林寺,位于承留鎮南姚村。坐北朝南,依中軸線而建,南北84.2米,東西16.7米,總面積1606平方米。主體建筑依中軸線縱向排列,依次為山門、過廳、東西廂房、中佛殿和后佛殿遺址,共計五座十九間。寺內尚存碣石一塊。
中佛殿,為該寺院的主體建筑,其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系明代單檐懸山造木構單體建筑。殿宇平面布局為減柱造,墻體為青磚砌筑,山墻上部為露明五花山墻,屋頂施灰色筒板瓦,五脊六獸齊全,垂脊頂部施吞獸。明、次間均施四扇格扇門,五抹頭,門芯分別為龜背錦和套方。殿內遍施彩繪和彩畫,手法精工,為清代作品。
山門,清代單檐硬山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梁架為五架梁和三架梁。屋頂施疊瓦正脊和垂脊。
過廳,清代單檐懸山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前后檐施一斗三升交螞蚱頭斗拱。殿內施五架梁和三架梁。
東西廂房,各五間,懸山頂,明間施六抹頭格扇門,門芯為步步錦、套方,盡間設窗戶。山墻墻體為五花山墻,梁架露明。室內置三架梁和五架梁。
靜林寺是我省一處較為重要的寺院,布局嚴謹,周邊寺
廟林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佛殿襲古手法明顯,地方彩畫特點鮮明,豫西北建筑手法濃厚,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p>
廟街遺址位于濟源市廟街村西,面積約75萬平方米。夏少康及其子帝杼、周武王之弟原叔曾在此建都城,故名原城。
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與濟源縣文化館對原城遺址進行試掘。在遺址西部開挖探溝兩條,一為東西向,一為南北向,均長10米寬3米,發現文化層厚約1~3米。按土質土色將文化層劃為四層:第一層為耕作擾亂層。泥質灰陶居多,夾砂陶灰陶次之。第二層為戰國文化層。出土了大量形器,甕、盆、豆、紡輪、陶片等。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石鏟、石戈、石箭頭、骨箭頭等。第三層為商代文化層。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并存。有鼎、鬲、豆、甕、杯等。紋飾以繩紋居多。石器有刀、鐮、箭頭。骨器有鏟、鋸、箭頭等。第四層為龍山文化層,年代最早,距今約四千年。出土物有盆、鼎、壺、甑、豆、碗、等陶器。尖狀器有刀、鋸、鐮等石器和鏟、鐮、箭頭等骨器。另外還有夏文化罕見的卜骨、陶祖。
1978年和1994年,省、市考古工作隊又相繼對廟街遺址作了進一步發掘,出土物分屬商周時期和龍山文化時期。出土文物證實,早在四千年前,濟源一帶農業已進入農耕階段,普遍使用石刀、石鐮、蚌刀等收割工具:陶器制作普遍使用輪制技術,陶器質地堅硬耐用;箭除了狩獵之用外,主要用于戰爭;卜骨的出土,表明那時已出現了專職巫師,他們應屬于貴族階層。陶祖則是原始社會群體生殖崇拜的見證原城遺址是濟源惟一有史書記載且有夏文化遺存的夏代都城,對研究中國夏文化的分布及內涵特征有重要價值。1963年,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p>
栗樹溝遺址
栗樹溝遺址,位于市區西南20公里的栗樹村東北,東靠白道河,西臨王溝,南接大寨坑,北鄰腰地。地處丘陵地帶,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5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
遺址高度減落,四周平整,最深文化層約3——5米,內涵豐富,南部斷層發現動物骨堆,陶窯燒土。高處有宅基平面燒土。采集的文物有白衣彩陶片、彩陶缽、紅陶罐、尖底瓶、背水壺、鹿角槌及甑、豆、環、球等陶器。屬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p>
引沁濟蟒工程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濟源、孟縣(今孟州市)兩縣人民自力更生,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戰天斗地的偉大創舉。引沁總干渠從1965年12月一期工程開工至1975年一期擴建工程竣工,整整奮斗了10年時間。這條“人工天河”是繼林州紅旗渠之后創建的又一個大型灌溉工程,是河南省山區水利發展史上又一偉大豐碑。
該工程跨越300多個山頭、200多條河流、鑿通修建66個隧洞(總長16000多米),建造了403座橋涵洞,建成了總長達120公里、可通水23個流量的“引沁濟蟒”大渠。這條“人工天河”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干、支、斗渠總長近2000公里,灌區面積達40萬畝。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三、濟源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麻姑廟、裴休冢、綺里季墓、孫思邈墓、古軹國門匾、溫府君神道碑、趙衰墓、盧仝泉石、盧仝故里碑、連地遺址、李愿墓、荊浩墓、東陽店遺址等109處?! ?/p>
麻姑廟,在市區西14公里玉陽村北,東玉陽山與王莽嶺之間。相傳唐朝有一女子名叫侯真定,系四川金華人,自幼崇道,歷盡艱辛,來玉陽山拜平陽洞仙姑玉真公主為師學道。每日挑水澆麻,人稱“麻姑”?!奥楣谩睂W道心誠志堅,雖艱辛磨煉,但志不動搖,終于感動了上天,蒙祖師授以秘訣,使泉水四溢,匯流成河。從此,人們將“泉”譽為“麻姑泉”,將“河”譽為“麻姑河”,附近村莊居民大受其益。人們為了紀念她,在此建廟,故名“麻姑廟”。
該廟坐北向南,原為兩進院落。山門外有梳妝樓、光殿、龍官廟和舞樓等。山門內,正面為麻姑殿,藥王殿和廣生殿對列東西。旁院,上為祖師殿,東列財神殿,西堆小山,怪石嶙峋?,F只存梳妝樓、眼光殿各一間,樓上壁繪山水、花鳥等圖案,技藝較精。雖古建筑遺存不多,但山光水色,綠樹遍布,清雅幽謐,古色古香,別有一番情趣。
1983年12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p>
裴休冢,在市區東北七公里的裴村內,北倚孔山,南臨焦枝鐵路。該冢原有陵園,園內有四冢,在中軸線上南北排列三冢,另一冢在主冢西?,F僅存主?!嵝葳?。冢呈圓臺狀,殘高5米,周長67米,面積約380平方米,未發掘。
《新唐書》載:“裴休,字公美,孟州濟源人……秉政凡五歲”?!杜f唐書》載:“(裴休)卒年七十四,贈太尉。休不為皦察,行所治,吏下畏信?!芪恼?,書楷遒媚有體法。為人蘊籍,進止雍閑?!毙趪L曰:“休真儒者?!?/p>
1983年12月,公布為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 ?/p>
綺里季墓,在市區東南9公里的綺里村南。地處平原,周圍為農田環抱?!吨袊舜筠o典》載:“綺里季,漢居綺里,季其字也,或云姓朱,名暉,避秦居商山中,為四皓之一?!本_里村民世代相傳,秦焚書坑儒時,綺里季隱居于此,官府來此緝拿時,綺里季偽死,假封該墓。歷經滄桑變遷,現墓僅約平方米的圓土冢,墓北豎著清光緒10年(公元1884年)綺里村民同立的楷體書寫“漢四皓綺里季墓”圓臺碑,碑高1.67米,寬0.63米,厚0.17米,碑面樸素端莊,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1983年12月,公布為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 ?/p>
孫思邈墓,在市區西北50公里的大店河西岸廟嶺上,面向三官嶺,背靠王母洞,東有秦嶺山,西倚天壇峰。孫思邈一生信奉道教,卒后宋徽宗追封其為“妙應真人”,故道家又稱該墓為孫真人墓。
據世代居住在當地的山民追述,孫思邈墳原為圓頂封土,高約6尺,旁植槲樹一棵,大逾合抱,由于人為取土,業已殘損,現呈圓形平頂,殘高0.7米,頂部直徑9米,面積約63平方米,墓周暴露的拱券條磚為33×17×6厘米,與北宋《營造法》所載條磚尺寸基本相符。墓前有孫真圣廟,即孫思邈祠,踏跺40級,為四合院落,中置享堂,左為東廂遺址,右有西廂。享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懸山式單體木構建筑。創造年代失考,僅西廂墻壁嵌有清代殘碑兩通,尚有文字可稽?,F孫真人塑像已不復存在。
孫思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誕生于京兆華原(即今陜西省耀縣孫冢塬)少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較深研究,并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他一生遍游天下名山大川,堅持在民間采藥行醫,為人民群眾解除疾病痛苦,并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收集方藥、針灸等內容,編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醫書,流傳于世,世稱“藥王”?!杜f唐書》記載:“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牢?!毕砟辏保埃睔q。死后,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述他卒葬何地,唯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孫真人墳,在河南濟源縣王屋山?!泵麝愘F《游王屋山記云》:“清虛宮西北山,云是聚虎坪,坪下翠微庵,昔孫真人曾于此置貨藥坪?!?/p>
1983年12月,公布為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 ?/p>
門匾為青石質地,古樸、厚重,正面陰刻“古軹國”三個楷書大字,門匾四周圍繞引起陽刻牡丹花卉紋帶。經鑒定為明代遺物,現保存在濟源市博物館。
四、除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近年來我市還出土了眾多內涵豐富、地域特色明顯的文物精品,如吹簫俑、綠釉騎馬俑、斗狗俑、對弈俑、灰陶牛拉車、女舞俑、青銅鼎、瑞獸葡萄鏡、魚鴨池、宰獸俑等,為我們研究先人富足生活之余的娛樂休閑和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p>
名稱:吹蕭俑
時代:西漢晚期
尺寸:高14厘米
該吹奏俑為泥質紅陶胎,手工捏塑而成。人物上體直立呈跪坐狀,身穿交領長衣,人物上半身的綠釉與下半身的褐釉自然分界形成上下身的衣褲,衣服紋理刻畫清晰,左手上抬持一排蕭放于嘴前做吹奏狀,右手四指并攏上舉至嘴的高度,似乎隨著音樂的節拍在舞動。頭挽環形高髻,發根戴有發箍一周,面部刻畫稍為抽象、簡潔,省略眉眼,突出高鼻、大嘴。俑的整體給人一種清新自然、專注靈巧的感覺。
古代,排簫是非常受歡迎的樂器。排簫,又名洞簫、雅簫、頌簫、籟、比竹、參差、鳳簫、云簫。早在原始社會,已有用蘆葦編制的葦龠。相傳虞舜時期曾出現一部用箾演奏的“箾韶”樂舞,箾即原始排簫?!渡袝?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髞?,簫被載入《詩經》?!对娊?周頌?目瞽》:“簫管備舉,喤喤厥聲”?!稜栄?釋樂》:“大簫謂之言,小簫謂之筊”。晉郭璞注:“簫大者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長尺二寸”。從春秋到秦漢的近千年里,排簫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漢代的鼓吹中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p>
名稱:綠釉騎馬俑
時代:西漢
尺寸:高21厘米、長21.5厘米
一位披掛整齊的武士威風凜凜的騎坐在一匹昂首嘶鳴的駿馬上,構成了一幅深具動態的畫面。武士頭戴帽盔,身披鎧甲,腰挎寶刀,頭部后仰,雙手于腰際前伸,手中似乎握有一韁繩。駿馬昂首,氣宇軒昂,張口作嘶鳴狀,脖頸鬃發刻畫清晰,耳朵豎立,雙目圓睜,右前肢前跨做邁步狀,左前肢著地有力,兩后肢稍下壓,尾巴短小上翹。
馬在古代曾號稱“六畜之首”,是軍事、交通的主要動力,有的地方也用于農耕?!∏貪h時期,馬已被視為“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因而養馬業特別興盛。西漢政府從西域引進大宛馬,改良了中國馬種,還從大宛引種優質飼草苜蓿,促進了中國養馬業的發展。
這頭膘肥體壯的戰馬為我們研究漢代“馬”在軍事動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實物資料?! ?/p>
名稱:斗狗俑
時代:漢代
尺寸:高15厘米 通長26厘米
兩條猛犬互相嘶咬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動人心魄的斗狗場面。在格斗中處于上風的一只狗張口緊緊撲咬住另一只狗的頸部,右前肢搭在其肩部,左前肢騰空,兩后肢扒地后登,尾巴后伸上翹。另一只狗在格斗中處于劣勢,被嘶咬的脖頸努力的向左上側翻伸,企圖扭轉不利局勢,四肢用力著地稍后弓。兩只惡斗中的狗都是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尾巴向上高高翹起,細部特征刻畫清晰,全身滿施褐綠釉,釉色瑩潤光亮,整體看不出模制痕跡,其制作方法應該是捏塑。狗的整體塑造比例協調,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斗狗俑高15厘米,狗的身長21厘米,在漢墓中出現了這樣生動的動物造型,說明了斗狗做為一種民間娛樂活動在漢代已經存在了?! ?/p>
名稱:對弈俑
時代:西漢
尺寸:棋盤寬8.5厘米、長11.5厘米,人物高8.5厘米
該陶俑為泥質紅陶胎,模制兼手工捏塑而成。整體是一幅對弈正酣的棋局。兩位棋友對坐于一長方形棋盤兩側,頭頂挽一發髻,身著交領長衣,左臂寬袖后甩,右手高舉至耳際,面部表情得意沉醉,長方形棋盤上棋格刻畫清晰,棋格為中心對稱四側出頭的“田”字形,棋子置放有序。陶質堅致細密,表面施釉均勻,褐釉和綠釉界限分明,構成了人物上下半身和棋盤左右兩部分的天然分界。有關專家初步認定這是漢代象棋對弈的模型。
在漢墓中出土這樣的陶俑,說明在我國漢代,下棋已經成為日常文娛活動之一了。漢代對弈俑的出土,也為我們研究象棋的歷史和漢代的社會生活及娛樂方式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p>
名稱:灰陶牛拉車
時代:西晉
尺寸:高:23厘米 長36厘米
該牛拉車為泥質灰陶質地,模制、刀削、捏塑而成。整體為一頭牛拉車前行的場面。牛的刻畫真實生動,兩耳左右扇開,牛角前彎,雙目圓睜、鼻翼張開,閉口、腮幫鼓起,四肢著地穩健有力,偶蹄足刻畫明顯清晰,尾巴下拖,膘肥體壯。車為拱棚頂近平,兩車轅刀削痕明顯,車輿前面敞口,后面開一方門,車輪有14根放射形車輻, 一衡木略呈拱形,駕于牛的肩上,正駕轅前行。
駕車用??赡茉缬隈R?!冻鯇W記》器物部引《古史考》:“黃帝作車,少昊時略加牛,禹時奚仲駕馬?!薄奈墨I記載看,最遲在商代后期牛車已經很普遍了?!兑?系辭下》的“服牛乘馬,任重道遠”,也把“服?!狈旁凇俺笋R”之前?!∨D茇撝啬蛣?,但速度慢,所以牛車多用以載物?!〉俏簳x以后牛車卻成為時髦的交通工具。這大概是因為牛較安穩保險,對于養尊處優恬淡輕閑的士族階層更為合適,同時也與后來政治文化中心移至江南,而江南牛多馬少有關。
該件牛拉車的出土,為我們研究西晉時期的車制和社會生活提供了實物資料,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p>
名稱:女舞俑
時代: 西漢晚期
尺寸:高16
該褐綠釉陶俑為釉陶質地,整體呈舞狀。上身著寬袖長衣、下著肥裳,露出網格紋寬褲。細腰翹臀,腰部簡單刻畫出裙帶,裙帶纏繞腰部拖至身后,裙上幾道豎形刻畫紋形成裙摺,人物俑雙臂展開,右臂前伸上舉而擺廣袖于外,左臂下甩長袖于后。左腳獨立,右腿上抬。頭上昂左側、雙高髻、目光遠視、面部塑造簡潔抽象,深目、高鼻、尖下巴。俑的整體造型線條流暢、舞姿優美、栩栩如生?!嵲谑且患豢啥嗟玫木?。
中國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藝術積累, 在原始時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舞蹈。中國古籍《毛詩.大序》中提出:“……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闭f明了舞蹈藝術是人類抒情的最高形式。在古代,狩獵、戰爭、祭祀或祈禱等活動,都是通過舞蹈來進行的。舞蹈是文化的基本形態。兩漢舞蹈更是百技紛呈,達到了樂舞文化的高峰?! ?/p>
名稱:青銅鼎
時代:春秋
尺寸:高25 口徑?。玻玻场「箯剑玻独迕?/p>
該鼎為青銅質地,直口,深腹,圜形蓋。蓋頂有圓形捉手,一周由多根圓條形支柱與蓋連接,蓋上紋飾裝飾華麗繁縟,蓋頂部外側由上到下依次分區裝飾有菱形雷紋、火紋、回紋、寬平帶紋、云雷紋一周,各區之間由凸弦紋隔開。腹部較深,圜底,上腹部飾云紋,蹄形足,足跟處裝飾有獸面紋。整個器物顯得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薄∽钤绲亩κ丘ね翢频奶斩?,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
鼎的組合在商代一般為偶數組合,但發展到了周朝,形成一種列鼎制度,也就是鼎的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列鼎的數目在周代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列鼎通常為單數,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征、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權象征意義逐漸失去?! ?/p>
名稱:瑞獸葡萄鏡
時代:漢代
尺寸:直徑14.5厘米 厚1.4厘米
該鏡為青銅質地,鏡背飾滿高浮雕圖案,中心為獸紐,鏡背中間一周凸楞將鏡背分為內外兩區:內區裝飾有枝葉纏繞的葡萄圖案,葡萄枝葉繁茂,顆粒飽滿,其間臥有五只瑞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外區規律排滿葡萄串,瑞禽和瑞獸穿插其間,高折沿。鏡殘為兩半,已修復。
鏡為古代梳妝飾容的用具,唐鏡更是我國古代銅鏡中的精品。葡萄圖案在銅鏡上的使用,是唐朝民族融合的實物見證?! ?/p>
名稱:宰獸俑
時代:西漢
尺寸:高16厘米、長16厘米、寬16厘米
該俑為泥質紅陶胎,手工捏塑而成。由一人一獸二狗一臺架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古人宰殺牲畜的場面。一頭獨角獸被仰面捆綁在一個正方形有兩根柱子的臺架上,四肢自然伸張,腹部渾圓鼓起,頭部下垂,口微張。一人頭戴平頂帽,身穿無袖長衣做成的工作服,雙腿叉開站立于工作臺上,弓腰、上身前傾,雙手死死抓住獨角獸一只大腿的內側,嘴部緊貼手旁的獸皮,腮幫鼓起,在努力的往里面吹氣。他的腳旁一只狗悠閑的匍匐于方形臺面上,嘴里正在嘶咬著主人賞賜的一塊肉。人與動物的陶質堅致細密,滿施褐綠釉?!≌麄€場面真實自然,人物動物刻畫逼真生動?!⊥篮蟮膭游锔箖却禋鉄o疑是為了使動物的毛更容易的刮掉,這種方法一直應用到今天,看來在我國漢代宰殺動物時已經成為一種常識了?! ?/p>
名稱:魚鴨池
時代:西漢
尺寸:寬19厘米、長24厘米、高11.5厘米
長方形象征性的水池,里面魚鴨成群、長幼有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構成了一種古代生態養殖的場景,同時也取我國古代文化中“樣樣有余”的吉祥之意。魚鴨池,整體造型美觀真實,滿施褐綠釉,釉色瑩潤均勻。魚鴨池的出土說明了我國漢代人民已經有了生態養殖的觀念。
鴨是水禽,家鴨是從野鴨馴化而來的。
在先秦古籍中,鴨稱作“鶩”,亦稱家鳧或舒鳧,鳧即野鴨。至秦漢時期,鴨與雞、鵝已成為三大家禽。據《西京雜記》載:“高帝既作新豐衢巷……放犬羊雞鴨于通途,亦竟識其家?!笨梢婐B鴨之盛。因此各地漢墓中也常用陶鴨隨葬。
五、從2007年至2011年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共調查登錄不可移動文物點948處,復查文物點144處,新發現文物點804處。其中不乏內涵豐富,價值巨大的文物精品。如東逯寨三皇廟、白鶴堂入選“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東逯寨三皇廟更因其獨特的建筑藝術被評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這是河南省唯一入選“百大新發現”的古建筑類文物。還有連地遺址、東陽店遺址等內涵豐富,規模宏大,體現了我市遠古時期燦爛厚重的歷史文化;趙衰墓、綺里季墓等名人墓葬,極大的提高了濟源文化軟實力;晉豫邊革命紀念地及醫院、馬鞍山水電站是宣傳紅色文化的重要陣地,體現了各個時期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仙靈橋、萬泉寨等文化獨特,豐富了我市文物的多樣性。
六、濟源的秀麗山水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也吸引了古代眾多的文人墨客,白居易、李白、杜甫、韓愈、王維、劉禹錫、岑參、杜牧、元稹、李商隱、盧照鄰、盧仝、孟郊、蘇軾、黃庭堅、元好問、趙孟頫、丘處機、王鐸、薛希昌等著名詩人、學者都先后慕名來到濟水之源,留下了500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和名揚千古的碑碣石刻。
題濟水
作者: 唐?白居易
盈科不數尺,岸柳難通舟。胡為來自古,列瀆宗諸侯?
茲水異乎眾,顧我知所由。至清遠外濁,有本其何修。
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一道截中貫,肯隨濁河流。
山川自改色,湛湛澄霜秋。豈徒宅神物,亦足容蝦鰍。
我思古之人,潔志為身謀。衣冠坐涂炭,惡惡心憂幽。
不但聽漁父,揚波自貽羞。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
惟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
早冬游王屋
作者: 唐 白居易
早冬游王屋,自靈都抵陽臺上方,登天壇,
偶吟成章,寄溫谷周尊師、中書李相公
霜降山水清,王屋十月時。
石泉碧漾漾,巖樹紅離離。
朝為靈都游,暮有陽臺期。
飄然世塵外,鸞鶴如可追。
忽念公程盡,復慚身力衰。
天壇在天半,欲上心遲遲。
嘗聞此游者,隱客與損之。
各抱貴仙骨,俱非泥垢姿。
二人相顧言,彼此稱男兒。
若不為松喬,即須作皋夔。
今果如其語,光彩雙葳蕤。
一人佩金印,一人翳玉芝。
我來高其事,詠嘆偶成詩。
為君題石上,欲使故山知。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并序)
作者: 唐 李白
見王屋山魏萬,云自嵩歷兗,游梁入吳,計程三千里,相訪不遇,因下江東,尋諸名山,往復百越,后于廣陵一面。遂乘興共過金陵。美此公愛奇好古,獨往物表,因述其行,遂有此贈。
仙人東方生,浩蕩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獨往失所在。
魏侯繼大名,本家聊攝城。卷舒入元化,跡與古賢并。
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
西涉清洛源,頗驚人世喧。采秀臥王屋,因窺洞天門。
朅來游嵩峰,羽客何雙雙。朝攜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龍潭下奔潈。東浮汴河水,訪我三千里。
逸興滿吳云,飄飖浙江汜。揮手杭越間,樟亭望潮還。
濤卷海門石,云橫天際山。白馬走素車,雷奔駭心顏。
遙聞會稽美,一弄耶溪水。萬壑與千巖,崢嶸鏡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佇,入剡尋王許。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
天臺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月色,百里行松聲。
靈溪咨沿越,華頂殊超忽。石梁橫青天,側足履半月。
眷然思永嘉,不憚海路賒。掛席歷海嶠,回瞻赤城霞。
赤城漸微沒,孤嶼前峣兀。水續萬古流,亭空千霜月。
縉云川谷難,石門最可觀。瀑布掛北斗,莫窮此水端。
噴壁灑素雪,空蒙生晝寒。卻思惡溪去,寧懼惡溪惡。
咆哮七十灘,水石相噴薄。路創李北海,巖開謝康樂。
松風和猿聲,搜索連洞壑。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潮。
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沈約八詠樓,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曠望群川會。云卷天地開,波連浙西大。
亂流新安口,北指嚴光瀨。釣臺碧云中,邈與蒼嶺對。
稍稍來吳都,裴回上姑蘇。煙綿橫九疑,漭蕩見五湖。
目極心更遠,悲歌但長吁?;貥锍瓰I,揮策揚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風塵。五月造我語,知非儓儗人。
相逢樂無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諸侯,不致百金產。
吾友揚子云,弦歌播清芬。雖為江寧宰,好與山公群。
乘興但一行,且知我愛君。君來幾何時? 仙臺應有期。
東窗綠玉樹,定長三五枝。至今天壇人,當笑爾歸遲。
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
玉真公主歌
作者: 唐 高適
常言龍德本天仙,誰謂仙人每學仙。
更道玄元指李日,多于王母種桃年。
仙宮仙府有真仙,天寶天仙秘莫傳。
為問軒皇三百歲,何如大道一千年。
王屋山送道士司馬承禎還天臺
作者: 唐 李隆基
紫府求賢士,清溪祖逸人。
江湖與城闕,異跡且殊倫。
間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
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調神。
地道逾稽嶺,天臺接海濱。
音徽從此間,萬古一芳春。
贈賀蘭棲真
作者: 宋?陳堯咨
偶分天命過仙家,松竹森森一徑斜。
此境豈教塵俗愛,主人高論盡南華。
贈賀蘭棲真
作者: 宋?張齊賢
日耕云耨雜芝田,洞府游多隱奉仙。
聳秀萬尋連翠嶠,澄明一派接靈泉。
鳳書昔降幽居側,鶴駕曾朝瑞日邊。
四海高名誰可并,赤松黃石好齊肩。
與諸公游濟瀆泛舟
作者: 唐?李頎
濟水出王屋,其源來不窮。洑泉數眼沸,平地流清通。
皇帝崇祀典,詔書視三公。分官禱靈廟,奠璧沉河宮。
神應每如答,松篁氣蔥蘢。蒼螭送飛雨,赤鯉噴回風。
灑酒布瑤席,吹簫下玉童。玄冥掌陰事,祝史告年豐。
百谷趨潭底,三光懸鏡中。淺深露沙石,蘋藻生虛空。
晚景臨泛美,亭皋輕靄紅。晴山傍舟楫,白鷺驚絲桐。
我本家潁北,開門見維嵩。焉知松峰外,又有天壇東。
左手正接離,浩歌眄青穹。夷猶傲清吏,偃仰狎漁翁。
對此川上閑,非君誰與同。霜凝遠村渚,月凈蒹葭叢。
茲境信難遇,為歡殊未終。淹留悵言別,煙嶼夕微蒙。
游濟瀆
作者: 宋?李志全
水底微茫見貝宮,靈源直與海相通。
雪晴人立冰壺外,春暖魚游玉鑒中。
鶴反松林巢夜月,神歸蓬島駕天風。
裴公亭上行吟處,他日重來興未窮。
游 濟 廟
作者: 明?劉咸
玉殿玲瓏依碧虛,開山共說自隋初。
斷碑尚記傳書事,古壁猶存授劍圖。
丞相亭空荒蘚合,將軍柏老綠蔭疏。
倦來不盡登臨興,活水源頭獨羨魚。
由陽臺入紫微境
作者: 明 蔡汝楠
陽臺更高處,一線與天通。
駐蹕軒墀古,連山砥柱雄。
偃云松蓋上,鳴雨谷聲中。
愿與煙蘿子,平分半畝宮。
宿陽臺觀
作者: 唐 馬戴
玉洞仙何在,爐香客自焚。
醮壇圍古木,石磬響寒云。
曙月孤霞映,懸流峭壁分。
心知人世隔,坐與鶴為群。
題濟瀆
作者: 元?王公孺
竹樹蕭深百畝宮,靈源中與海相通。
典儀望秩千年后,香火祈禳百郡同。
洞府有靈深莫測,溪山環秀畫難工。
眼中碑志題評盡,疏瀹何曾說禹功。
題濟瀆
作者: 宋?文彥博
導沇靈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
遠朝滄海殊無礙,橫貫黃河自不渾。
一派平流滋稼穡,四時精享薦蘋蘩。
未嘗輕作波濤險,惟有沾濡及物恩。
題濟瀆
作者: 金?趙秉文
祠前繚繞無窮水,竹杪參差不盡山。
目極水窮山盡處,天壇猶在白云間。
詩賜賀蘭棲真
作者: 宋真宗?趙恒
玄元留教五千言,有象難名恍惚間。
數進篇章達至理,時吟時詠道情閑。
濟水源北海王祠作
作者: 清?王鐸
萬古濛濛里,淵然通海門。
積虛皆有故,善動自能存。
舊廟香青鼎,深潭吼白黿。
思游八極外,寥廓問天根。
濟瀆廟禱雨感應
作者: 元?姚樞
石壇飛盡赤章灰,蝗孽冥銷澍雨來。
歸奏玉皇香案側,天顏應為羽衣開。
濟瀆晨霞
作者: 清?何達善
靈泓一脈與天通,朝現榮光燦碧空。
片片明霞開玉宇,重重華蓋護晶宮。
卷舒隱幻神龍影,縹緲輕隨少女風。
非霧非煙徵瀆瑞,流清佳氣郁蔥蔥。
濟 瀆 廟
作者: 清?蕭應植
祀典周官重視侯,功崇導沇跡堪求。
池環水殿含風細,柏號將軍挺干虬。
潤逮魯齊流未了,尊符瀚海澤還悠。
禮周歷代碑林立,繪出丹青儼十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