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cfrzf"><noscript id="cfrzf"></noscript></dd>
      <dd id="cfrzf"><pre id="cfrzf"></pre></dd>

      您的位置:正文

      不曾別離

      2023-03-30 10:10來源:濟源網-濟源日報責任編輯:克盈盈

        前幾天,母親托人捎話來,說這些天總會夢到逝去的父親,甚至在夢中還跟他說了好半天話。她叮囑我周末一定要回老家。細想,父親離去,已經整整20年了。

        每年清明,母親都會帶著我和妹妹一起到老家掃墓。印象里有不多的兩次,因為工作出差在外沒有及時趕回,那幾天就總能夢見父親或者奶奶,恍若就在眼前。

        《論語》中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弊愤h,就是指祭祀祖先、表達虔誠追懷之思的意思。

        回去那天,正值周末,前晚剛下雨,空氣里帶著絲絲的涼意。先祖的墓地,背靠萬陽山,后面是宏大寬闊的盧仝紀念園,前臨萬洋大道。母親挎著籃子,里面放著一些水果點心等祭祀用品。我本來提建議,說那都是老傳統了,不如去祭拜的時候,帶上幾束鮮花,更加莊重大方,而且可以降低引燃枯草落葉的風險。沒料到,母親極力堅持傳統習俗?;蛟S,老一輩人有老一輩人的守望和執念吧。

        置身此情此景,說實話,好多先祖我未曾見過。我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命的延續,今天作為后輩,到這里懷著恭敬的心情來祭拜。奶奶是1996年我讀高中時去世的。小時候的每個春節,我們晚輩們會排隊挨個到她那兒磕頭討紅包。她總是坐在太師椅上,笑瞇瞇地望著地上跪了一長排的晚輩們。爺爺在我還未出生就已經故去。我只能從父輩口中,聽得一些他們的事兒。父輩們回憶他們很久的那個年代,都用“真苦呀”來總結。

        而關于父親,大抵上還有很多能夠記起的回憶。比如送我到新鄉讀書,我在校園往外望,在高大校門映襯下,他蒼老瘦小的身影;比如他講起自己少年往事時候的神采飛揚和當下處境的神情落寞;還有我們最后一次見面,他送我返校時候的一句叮囑:好好學,別荒廢。這些畫面一如既往地清晰,但還有很多我都不記得了。歲月就是這樣,你和親人們經歷過的一切,多年以后可能記起的場景就只剩下那么幾個。

        我沉默許久,想到很多年里,許多長輩、朋友,都故去了。每次回到老家,總能聽到誰又因病逝去了。說的人表情很平淡,仿佛知道了每個人都不免如此,而聽到的人卻總會內心一驚:這么好的人,或者身體這么健康的人,怎么說走就走了呢?小時候圍在身邊,聽講故事、拉家常的老一輩人,這些年里都陸陸續續不在了。前幾年我回去,遇見一個長者,他總會笑瞇瞇、聲音悠長地問上一句:“這是又回來啦?”——還是鄉音親切??!然而,后來我再回去,聽到的卻是斯人已去。偶爾也會聽聞和我一起讀書的和身邊朋友故去的消息。他們有些已近暮年,有些仍很年輕。在歲月里,一些人總會成為故人,這是無法阻擋的自然規律。

        年年陌上生春草,歲歲清明思故人。生活給我們留下的,除了惋惜、哀思,就是綿綿的回憶。想起逝去的先父,一生辛勞,為人和善。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因非典我在新鄉讀大學,趕回時已是天人兩隔,終究是未見最后一面。每每讀到上學時他寫給我的信,悲痛便不由得從心中涌起,是為一生痛憾;想起我那個同學,熱情開朗,我們一起搭伴游泰山,他健步如飛走在前面,不時回頭笑我:看你這瘦身板。畢業后每次通話,都能聽見他叫我瘦子的爽朗笑聲。忽然有一天,看到同學群里他不在人世的消息,我久久說不出話。朋友最后的時光,我們未在一起,是為長久遺憾。

        哀思完畢,回去時,天氣開始暖和,萬陽大道上車流不斷,生命總這樣生生不息。陶淵明在《擬挽歌辭》里說:“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笔湃サ娜艘呀洶苍嵩谶@土地上,這還有什么可說的呢,總歸是塵歸塵、土歸土。掃墓祭拜的最大意義,我想就是告訴故人,我們依然過得挺好。

        為何要在春天祭祖,還要特別在清明這個時節呢?《禮記》里是有說法的:春天,雨露濕潤了大地,有才識的人走在上面,一定會有驚醒的心情,萬物復蘇,好像將要見到重返人間的親人一樣。所以,再這么一想,我們祭拜先祖,懷念故人,是不是也應該懷著豁然釋然的心情,似乎他們并未離別呢?(盧虹播)



      回頂部
      日韩精品人妻无码一本
        <dd id="cfrzf"><noscript id="cfrzf"></noscript></dd>
        <dd id="cfrzf"><pre id="cfrzf"></pre></dd>